资源与支持

SiFive Intelligence
X200 系列

SiFive Intelligence
X280 Gen 2

在广受欢迎的第一代产品基础上,全新的 SiFive Intelligence™ X280 是一款支持多核的 RISC-V 处理器,具备向量扩展和 SiFive Intelligence 扩展,并针对边缘侧的 AI/ML 计算进行了优化。

SiFive® Intelligence™ X280 第二代产品采用 8 级流水线、双发射、顺序执行的超标量设计,支持宽向量处理 (512 位 VLEN / 256 位 DLEN)。它兼容 RISC-V 向量 v1.0 (RVV 1.0) 和 SiFive Intelligence 扩展,以加速关键 AI/ML 运算。

SiFive Intelligence
X280 Gen 2 主要特性

第二代新增功能

  • 新增 RVA23 支持
  • 新增 RVV1.0 512 位向量引擎
  • 在 VCIX 基础上新增 SSCI 接口
  • 新增指令和扩展
  • 全新优化的内存子系统
  • 新增内存延迟容忍能力
  • 新增硬件支持 BF16 数据类型
  • 新增向量加密支持
  • 以及更多新功能、优化和升级

512 位向量寄存器长度处理器

  • 可变长度操作,每周期处理高达 512 位数据
  • 在控制逻辑与数据并行计算之间实现理想平衡
  • 解耦的向量流水线
  • 支持 INT8 至 INT64 整数数据类型
  • 支持 BF16/FP16/FP32/FP64 浮点数据类型

面向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 SiFive Intelligence 扩展

  • 自定义指令大幅加速神经网络计算
  • 优化的 IREE MLIR AI/ML 软件栈和 TensorFlow Lite 实现
  • 已移植数百个神经网络模型

基于已在硅验证的 U7 系列核心

  • 64 位 RISC-V 指令集架构
  • 8 级流水线,双发射顺序执行
  • 支持一致性多核,兼容 Linux

高性能向量内存子系统

  • 内存并行性提供缓存未命中容忍能力
  • 支持虚拟内存及精确异常处理
  • 支持高达 48 位寻址

多核、多集群处理器配置,每个集群最多 4 个核心

RISC-V 64 位 Linux 兼容标量/向量处理,支持独立 AI 或边缘侧加速器控制与辅助

应用聚焦

Case Study:Kinara 边缘 AI

SiFive Intelligence X280 Gen 2 增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。

Case Study:Google 数据中心

SiFive Intelligence X280 Gen 1 作为 AI 计算主机

SiFive Intelligence
X288

SiFive Intelligence™ X288 Gen 1 是一款支持多核的 RISC-V 处理器,非常适合航天应用,具备向量扩展和 SiFive Intelligence 扩展,并针对边缘侧的 AI/ML 计算进行了优化。

欢迎咨询航空航天、基础设施和其他应用场景中的使用情况。

下载 Intelligence X200
系列产品简介

了解更多 SiFive Intelligence X200 系列的优势!立即下载我们的产品简介,或如有任何问题,请联系销售团队。

SiFive Intelligence 系列

X100 系列
Intelligence
  • 32 位或 64 位 CPU
  • 128 位向量长度
  • SSCI 和 VCIX
 X300 系列
Intelligence
  • 1024 位向量长度
  • 单/双向量算术逻辑单元
  • SSCI 和 VCIX (2048 位)
XM 系列
Intelligence
  • 可扩展矩阵引擎
  • 每个集群 4 个 X300 核心
  • 1 个集群 = 16 TOPS (INT8)

联系销售人员

请阅读我们的《隐私政策.》,了解您的数据如何受到保护。

核心 IP 系列

Essential 系列
SiFive Essential™ 系列提供多款经过硅验证的预设嵌入式 CPU 内核,同时支持通过 SiFive Core Designer 工具按需配置处理器,以满足特定市场和应用需求。
Intelligence 系列
SiFive Intelligence™ 系列采用“软件优先”的处理器设计理念,面向未来边缘部署机器学习 (ML) 与人工智能 (AI) 的需求,提供高性能、可扩展的向量与矩阵计算能力,灵活适应不断演进的工作负载。
Performance 系列
SiFive Performance™ 系列 RISC-V 处理器专为实现最大吞吐量与性能效率而设计,可覆盖广泛应用场景,从数据中心工作负载 (如 Web 服务器、多媒体处理、网络/存储) 到需要 AI 功能的消费类应用 (如电视、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智能终端)。